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機械工程相關文獻名稱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2個相關介紹機械工程相關文獻名稱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世界上三大文獻檢索數據庫是哪幾個?
世界上三大文獻檢索數據庫分別是:
1、SCI(科學引文索引 ):1957 年由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 簡稱 ISI)在美國費城創辦,是由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ISI)1961 年創辦出版的引文數據庫。其覆蓋生命科學、臨床醫學、物理化學、農業、生物、獸醫學、工程技術等方面的綜合性檢索刊物。SCI是目前國際上被公認的最具權威的科技文獻檢索工具。
2、EI(工程索引 ):(EngineeringIndex,EI),1884年創刊,由美國工程信息公司出版,報道工程技術各學科的期刊、會議論文、科技報告等文獻。是目前全球最全面的工程領域二次文獻數據庫,涵蓋一系列工程、應用科學領域高品質的文獻資源,涉及機械工程、土木工程、環境工程、電氣工程、結構工程、材料科學、固體物理、超導體、生物工程、能源、化學和工藝工程、照明和光學技術、空氣和水污染、固體廢棄物的處理、道路交通、運輸安全、控制工程、工程管理、農業工程和食品技術、計算機和數據處理、電子和通訊、石油、宇航、汽車工程以及這些領域的子科學和其它主要的工程領域。
3、ISTP(科技會議錄索引 ) :世界著名的三大科技文獻檢索系統,(Index to Scientific & TechnicalProceedings,ISTP),是一種綜合性的科技會議文獻檢索刊物,由美國費城科學信息情報所((ISI)編輯出版。該檢索工具收錄包括自然科學、技術科學以·及歷史與哲學等,粗蓋的學科范圍廣,收錄會議文獻齊全,而且檢索途徑多,出版速度快,已成為了檢索全世界正式出版的會議文獻的主要的和權威的工具。
《尚書》里講了哪些內容?為什么感覺現在不怎么教了?
在古代,“四書五經”是讀書人的必讀書目,“四書”指的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分別為《詩》《書》《禮》《易》《春秋》,其中《書》就是《尚書》,《尚書》是我們古代最早的一部歷史文獻。
那為什么叫“尚書”呢?其中“尚”就是通“上”,稱為上古之書。流傳了兩千多年,素有“政書之祖,史書之源”的美譽,它構建了古老文明的知識體系。尚書我們應該管它叫做皇帝卷宗,它主要是記錄了一些政治上包括皇室當中的一些重要的文書,從堯舜一直到夏商周都有記錄,后來被孔子進行了一些編纂,成為了《尚書》這本書。
《尚書》在成書的歷史過程中流傳后來出現了一些問題,首先尚書的文法和寫法導致了尚書在后期的流傳當中出現了一些問題,當然也有歷史事件的一些推動。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尚書》的行文規律。它基本上是模仿了周朝時期的金文,也就是說它書寫的文字使用金文的文法寫的,而夏商和周朝之間更迭的時候,周朝把它的文字刻在青銅器上,叫做鐘鼎文,后期我們叫金文。金文和甲骨文之間出現了一個巨大的不同,甲骨文有4000多個字都是不同的,但是金文的文字數量大大地減少了,金文是刻在青銅器上的,而青銅器的鑄造難度很大,所以在攥寫的時候就不能寫很多的字,所以在雕刻的時候進行了一定程度的精簡,很多都是一次多用或者一詞多義。如果沒有一個經過專門訓練并不是特別熟悉這種規則的人去做這些事情的時候就會出現一些錯誤,因此,流傳下來的很多文字就會出現一些問題。
一個有趣的事件,叫漢無伏生,則《尚書》不傳,傳而無伏生,亦不明其意。這個故事是跟《尚書》最緊密相關的。其內容是在秦朝末期,有一個博士叫伏生,這個人做了一件事情,才使得《尚書》流傳下來。歷史上著名的秦朝焚書坑儒事件之后,秦宮是有保留一套《尚書》的,后來項羽攻入咸陽,把秦宮燒了,《尚書》看似到此為止已經失傳,恰好伏生的出現讓《尚書》尚有幾篇留存。他本人是秦朝時期專門做這個書的注解的博士,在此期間他自己私藏了一部分在他們家的墻壁里面,后來把墻壁扒開以后發現很多的竹簡已經腐朽了,只留下29篇,按個時候他已經八九十歲了,而《尚書》很多的篇幅使用金文書寫,到秦朝的時候文字已經統一變成了小篆。很多人光看文字根本看不懂,再加上文法又很深奧,就更難理解了。于是伏生就在齊魯之間開始講學傳書了,后世就有了伏生傳書的故事。
尚書里面的一些名言,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比如“玩物喪志”、“為山九仞、功虧一簣”、“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在從古到今經過各個階段的歷史動蕩中,尚書的內容已經有很多失傳了,也有學者質疑現在尚書內容的真假,但《尚書》里蘊含的大智慧是毋庸置疑的,尤其是人文科學是不應該以真假來論證的,我們要領略的是其中每一個故事背后體現的民族智慧和人文價值,這才是我們值得探索和發揚的。
《尚書》,在作為歷史典籍的同時,向來被文學史家稱為中國最早的散文總集,是和《詩經》并列的一個文體類別。但這些散文絕大部分應屬于當時官府處理國家大事的公務文書,準確地講,它應是一部體例比較完備的公文總集。李學勤先生指出:“《尚書》本為古代《歷書》,是我國歷代統治者治理國家的“政治課本”和理論依據。然而,由于真正的《尚書》命運多舛,兩千多年來,我國學術界一直對傳世的古文《尚書》存在真偽之爭。傳統觀點認為:現存版本中真偽參半。一般認為《今文尚書》中《周書》的《牧誓》到《呂刑》十六篇是西周真實史料,《文侯之命》、《費誓》和《秦誓》為《春秋》史料,所述內容較早的《堯典》、《皋陶謨》、《禹貢》反而是戰國編寫的古史資料。今本偽《古文尚書》總體認為是晉代梅賾偽造,但也存在爭議。
《尚書·大禹謨》記載十六個字的中華心法,其內容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即中國文化傳統中著名的“十六字心傳”,中華民族的文化核心與靈魂。
自漢初以來,有今文、古文兩種不同的傳本。《漢書·藝文志》說:"《尚書》原有100篇,孔子編纂并為之作序。"秦始皇統一中國后,頒布《焚書令》,秦代的焚書給《尚書》的流傳帶來毀滅性打擊,原有的《尚書》抄本幾乎全部被焚毀。漢代重新重視儒學,由秦博士伏生口授、用漢代通行文字隸書寫的《尚書》,共28篇,人們稱之為《今文尚書》。西漢時期,相傳魯恭王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墻壁時,發現了另一部《尚書》,是用先秦六國時的字體書寫的,人們稱之為《古文尚書》。《古文尚書》經過孔子后人孔安國的整理,篇目比今文《尚書》多16篇。
西晉永嘉年間戰亂中,今、古文《尚書》全都散失了。東晉初年,豫章內史梅賾給朝廷獻上了一部《尚書》,包括《今文尚書》33篇(梅賾從原先的28篇中析出5篇)、偽《古文尚書》25篇 。
《尚書》的故事。《尚書》意為“上古之書”,是中國上古歷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跡作品的匯編,春秋戰國時稱《書》,到了漢代才稱為《尚書》。
《尚書》的“尚”,常見有三種解釋方法:一種說法認為“上”是“上古”的意思,《尚書》就是“上古的書”;另一種說法認為“上”是“尊崇”的意思,《尚書》就是“人們所尊崇的書”;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尚”是代表“君上(即君王)”的意思,因為這部書的內容大多是臣下對“君上”言論的記載,所以叫做《尚書》。
我們熟知的“滿招損,謙受益”,原句是“滿招損,謙得益”,就岀自《尚書》。《尚書·大禹謨》:“惟德動天,無遠勿屆,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故此以“滿招損,謙受益”來說明驕傲自滿招致損害,謙遜虛心得到益處。
《尚書》據載原有100篇,相傳為孔子編定。孔子晚年集中精力整理古代典籍,將上古時期的堯舜一直到春秋時期秦穆公時期的各種重要文獻資料匯集在一起,經過認真編選,選出100篇,這就是百篇《尚書》的由來。秦代焚書后,漢初僅搜集到29篇,用當時通行的隸書寫定,稱今文《尚書》。漢武帝時,從孔子故宅中發現用古文字寫的《尚書》,比今文《尚書》多16篇,稱古文《尚書》,后來這16篇又失傳。到晉代時,又有古文《尚書》25篇,又從今文《尚書》中析岀數篇,共形成古文《尚書》58篇。
《尚書》包括虞、夏、商、周書。不過,《虞書》《夏書》并不是虞夏時所作,是后世儒家根據古代傳聞編寫的。
《商書》是殷王朝史官所記的誓、命、訓、誥,其中《湯誓》按時代說應該是最早的作品。《盤庚》3篇是殷王盤庚遷都時的演講記錄,語辭古奧難讀,比喻也生動貼切,“有條不紊”這個成語就是從這里流傳下來。
《周書》包括周朝初年到春秋前期的文獻。其中,《牧誓》是武王伐紂時的誓師之詞,《鄉士》是周公以王命訓告殷商遺民之詞;《無逸》是周公告誡成王不要貪圖享受之詞。這些作品都敘事清晰,表達岀人物的情感口吻。寫于春秋前期的《秦誓》,是秦牧公伐晉失敗后的悔過自責之詞,表達了愧悔、沉痛的感情,也算是最早的《罪己書》。
《尚書》作為我國最古老的文章匯編,主要是明君治事和臣民事君之道,其中殷商和周初的部分,所用語言同秦漢時的古漢語己有很大不同,加上年代久遠,傳寫訛誤,十分艱澀難讀。由于記錄的都是地位很高的人的言辭,言語之間多數給人居高臨下之感,既讓人推崇,又明顯有崇古感覺。所以,現在真正讀懂的人少,能講清楚教明白的就更少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機械工程相關文獻名稱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機械工程相關文獻名稱的2點解答對大家有用。